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润杰
清晨五点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由于发早班车,青岛真情巴士7路驾驶员牛增青轻手轻脚地起床,为丈夫掖好被角后转身走出房间。厨房里,她熟练地淘米下锅,又仔细地将婆婆每天要吃的8种药片分装在小盒里。蒸汽渐渐升起,模糊了她疲惫却坚定的面容,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背后,是她16年间对家庭的温柔守护。
从新媳妇到顶梁柱
她用爱织就康复路
5月9日,青岛西海岸新区降下大雨。下午五点,牛增青撑着伞将丈夫扶下车,在雨中她紧紧挽住丈夫的胳膊,一步步走入治疗室,陪伴丈夫进行透析治疗。“现在他每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他很心疼我,平时都是自己坐车去,只有天气恶劣的时候才会让我去接送他。”牛增青说,2009年丈夫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偏瘫,随后的日子里,心梗、肾衰竭以及各类并发症也接踵而至,牛增青一家的生活跌至冰点。但牛增青并未丧失信心,而是更努力地照顾一家。如今丈夫赵起的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儿子今年也要进行高考,家里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2009年冬天,29岁的牛增青拥有一个平凡却温暖的家。丈夫赵起是客车司机,儿子刚满两岁。由于工作性质,赵起每晚十一点左右才能到家,牛增青总是执着地等他,她说:“他不回来,我睡不踏实。”12月的一个晚上,赵起回家后突然栽倒在炕头上,被紧急送往医院。“是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右侧肢体偏瘫,目前来看后续行动会受到限制,建议保守治疗。”那天晚上,医生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牛增青心上。医院走廊里,牛增青紧紧攥着诊断书,指尖发颤,却硬生生将眼泪憋了回去。婆婆患有糖尿病还伴有多种并发症,公公听说独生儿子突发病情情绪崩溃,两位老人自顾不暇,两岁的儿子还在姥姥家里等着妈妈。那一刻,她这个年轻的妻子、母亲、儿媳,必须独自面对命运这一沉重的打击。
“别怕,有我在……”病房里,牛增青看着全身插满管子的丈夫,强忍泪水伏在他耳边轻声呢喃。赵起术后在医院住了40天,牛增青就在医院寸步不离地守护了40天。丈夫的右手蜷缩着,她就一遍遍地按摩,直到僵硬的指节渐渐舒展;脑袋有肿块,她就勤快跑着换冰袋替丈夫冰敷;喂饭喂水时,她总是先吹凉,再耐心地一口一口喂进丈夫嘴里;每隔一会儿,她就会帮丈夫活动腿脚,防止肌肉萎缩。夜深人静时,她趴在病床边翻阅康复书籍边观察丈夫的状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的都是护理要点。护士们常常看到她累得趴在病床边睡着,手里还攥着康复训练的笔记。
丈夫病情基本稳定后,需要做长期的康复治疗。考虑到医院的环境里丈夫休息不好、年幼的孩子也需要照料,牛增青决定带丈夫回家康复。那时候,牛增青听人说针灸很有效,她就每周两次带着丈夫往返三十公里前去针灸康复,一家五口从每月的生活费里硬挤出3000多元用在治疗费用上。为了陪伴丈夫康复,村里的土路就成了他们天然的训练场。每天下午,村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牛增青一手拉着还不太会走路的儿子,一手紧紧搀扶着丈夫,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就这样,不知道在村子里走过了多少圈。在牛增青日夜的悉心陪伴下,丈夫从最初完全不能下床,到能扶着墙壁站立,再到慢慢能够在辅助车的帮助下独自行走几十米……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牛增青无数的心血。
打击接踵而至
她一人扛起家庭重担
2019年正月的一天晚上,赵起突然心口闷痛,牛增青不敢耽误,第一时间带他前往医院治疗。等牛增青挂号回来,发现丈夫已被推进抢救室,那一刻她的世界几乎崩塌。“刚才他突发心梗,幸亏送得及时……”医生的话让她瘫坐在长椅上。此后20天,她白天为丈夫擦身按摩,夜里将陪护床对准监护仪,连睡梦中都竖着耳朵听仪器声响。
即便被丈夫的病情牵扯着全部心神,在照顾丈夫的间隙,牛增青的心里还惦记着家里的公公婆婆,一连串的生活重击让老两口本就不好的身体状况雪上加霜。婆婆的胰岛素快打完了,她这两天要去买药,免得影响病情;公公最近血压有点高,得抽空带他再去医院检查一遍。她问护士站要了一张便签纸,写下“买胰岛素、带公公体检”的提醒,然后塞进了公交卡套里,那里已经放着好几张类似的提醒,“买血糖试纸”“买降压药”……每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都是这个家系在她身上的风筝线。邻居们常说:“老赵家这媳妇,那可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比亲闺女照顾得还周全、还贴心。”而牛增青只是腼腆一笑,在她心里,家人安康便是她最大的幸福。
本以为生活的苦难就此打住,可2023年,不幸又一次降临。婆婆感染新冠住进西海岸中心医院,公公陪护时也被传染,两天后丈夫也高烧不退被送往青大附院治疗。那段时间,牛增青就像陀螺一样,在两个医院、单位和家之间不停旋转。每天天不亮她就赶到中心医院帮公婆洗漱、喂饭。安顿好老人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单位上班。下班后,她立刻奔向青大附院照顾丈夫。深夜回到家,儿子已经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她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心里满是愧疚。她的拼命付出得到了回报,半个月后公婆和丈夫的情况都日渐稳定、顺利出院。
可麻绳偏向细处断,2024年1月,丈夫赵起因心脏血管堵塞再次入院进行心脏支架搭建手术,不久后又检查出肾衰竭,需要每周三次前往医院进行透析治疗。为了节省开支,她学会了按摩、康复治疗,甚至研究起肾病饮食。丈夫的每一顿饭,她都精心搭配,既要有营养,又不能加重肾脏负担。婆婆的药,她分门别类放好,生怕老人记错。面对生活里接二连三的打击,牛增青也曾偷偷抹过眼泪,但她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我不会放弃,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个家就永远不会散!”
16年不离不弃,她孝老爱亲传佳话
在儿子赵明(化名)眼中,牛增青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在母亲的影响下,赵明从小就知道“孝”字怎么写。周末在家,他会系上围裙,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洗菜切菜。每次爸爸去医院看病拿药,他都会主动陪着。回来后,也会帮爸爸按摩腿脚、给奶奶捶背,小小的身影,充满了担当。去年母亲节,赵明用零花钱给牛增青买来了止痛膏药。“妈妈,你经常帮爸爸按摩,手腕总是疼,这个比鲜花实用。”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道。那一刻,牛增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所有的委屈、疲惫仿佛都得到了慰藉。如今,丈夫已经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几百米,婆婆的身体也日渐硬朗,这个牛增青用力托举的小家历经风雨仍旧坚挺。街坊邻居和同事们也无不佩服她的坚强,谈及她的言语间满是敬佩。“这家人的日子是苦的,可心里是甜的。”
其实在丈夫最初病倒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都劝说过牛增青离婚,“你还年轻,才29岁,现在狠狠心,别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搭进去。”最让牛增青不忍的是,丈夫赵起也曾主动提过几次离婚,怕耽误她的下半辈子。但牛增青坚定地摇头拒绝:“我不会走的,如果遇到困难就一走了之,那我怎么给儿子做好榜样。当初是你牵着我的手走进了这个家,现在换我拉着你的手慢慢走剩下的路,只要你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生活的磨砺从未间断,但牛增青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工作中,她爱岗敬业、恪守职责,从业至今保持无事故无投诉记录,安全运送乘客16万余公里。在兼顾家庭责任的同时,她还挤出时间参加志愿服务,主动践行真情德善文化,参加服务赶集市民、礼让斑马线等活动近百次,将热情奉献的身影延伸到家庭与车厢之外。
16年光阴,5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牛增青将坚韧化作支撑家庭前行的希望,用温暖陪伴筑起家人的避风港湾。每一次精心的照料、每一回无私的奉献,都在无声诉说着穿透岁月的力量,让平凡生活中的孝爱善举绽放出温暖人心的道德光芒。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