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车界|众泰造假敲响行业警钟:中国汽车淘汰赛,淘汰的究竟是谁?

都市车界 05-22 207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2025年5月,浙江证监局一纸警示函将众泰汽车推上风口浪尖。这家曾以“山寨豪车”闻名、年销30万辆的昔日明星车企,因连续四年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被认定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公司董事长胡泽宇、财务总监朱谷等7名高管被采取监管措施。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是众泰汽车深陷经营泥潭、负债率飙升至96%、高管薪酬逆势增长61%的残酷现实,更将数万名车主的售后保障置于风雨飘摇之中。

财务造假:一场迟来的“补课”

根据浙江证监局披露,众泰汽车于2025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承认2021年至2024年半年度财务数据存在重大错误。此次更正涉及收入确认、成本计量、资产减值等多个关键领域,暴露出公司财务管理的系统性漏洞。监管部门指出,众泰汽车的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真实、准确、完整”的核心原则,董事长胡泽宇、财务总监朱谷等高管因未勤勉尽责被追责。

“这不是简单的会计差错,而是长期治理失效的集中爆发。”一位不愿具名的审计行业专家指出,“众泰汽车自2019年破产重整以来,多次出现财务数据反复调整,反映出其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尤其是2024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6%的背景下,财务造假可能成为掩盖亏损、粉饰报表的手段。”

从“山寨之王”到资不抵债

众泰汽车的衰落轨迹堪称中国汽车产业淘汰赛的典型样本。2014年至2017年,公司凭借模仿保时捷Macan、奥迪Q5等车型的“皮尺战术”,年销量从16.6万辆飙升至33万辆,但核心技术缺失、质量投诉频发埋下隐患。2019年,公司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2021年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接盘后注入20亿元重整资金,却未能扭转颓势。

财报数据显示,众泰汽车2024年仅售出14辆库存车,生产新车数量为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3.96%至5.58亿元,净利润亏损10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总资产35.05亿元,总负债33.6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6.1%。更令人瞠目的是,在连续六年累计亏损253亿元的背景下,2024年董监高薪酬总额却逆势增长61%,董事长胡泽宇年薪逼近200万元。

“众泰汽车的问题是战略短视与治理混乱的叠加。”某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重整后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研发体系,产品仍停留在国五排放标准,而竞争对手已全面转向新能源。高管高薪与业绩亏损的强烈反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掏空资产’的质疑。”

售后无门,维权艰难

众泰汽车的停产危机,直接将数万名车主推向维权深渊。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T600、Z700、SR7等车型的车主集中反映“厂家缺货无法维修”“质保期内配件断供”等问题。一位2018年购买众泰T600的车主表示:“车辆变速箱故障后,4S店告知厂家已停产,配件需自费从报废车拆解,维修费高达3万元。”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车企停产停售后仍需保证10年期的零部件供应。但众泰汽车目前总资产仅35亿元,负债却达33.68亿元,偿债能力堪忧。“若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车主的质保权益将难以保障。”一位破产法领域律师表示,“建议车主尽快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联合发起集体诉讼。”

“背水一战”

破产重整需引入战略投资者

面对众泰汽车的困局,多位专家呼吁加快破产重整进程,并引入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众泰汽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资金短缺,而是缺乏造血能力。”专家建议,“重整方应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头部电池企业或科技公司合作,盘活其整车生产资质和产能。”

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僵尸车企”的退出管理。审计专家指出:“应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黑名单’制度,对连续三年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的企业强制退市,并追究中介机构责任。”

众泰汽车在公告中表示,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加强信息披露”,但市场信心已跌至冰点。截至2025年5月22日,公司股价报2.22元/股,总市值111.94亿元,较历史高点缩水超90%。对于现存车主而言,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当一家车企连14辆车的销量都难以维持时,谁来为他们的车辆质量负责?

这场财务造假警示事件,不仅是对众泰汽车的一次“审判”,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依赖“山寨”和资本运作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尊重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存活。

责任编辑:张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