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风险观察|“异物事件”频出,多家上市公司品控遭质疑

壹点智库 05-2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洁清

为及时有效监测企业在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风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通过壹点智库品牌大数据平台,定期跟踪、监测和评价A股上市公司的ESG风险,并进行重点报道。

5月12日—5月18日,本周有1225家A股上市企业被央媒省媒报道过敏感信息。与上周相比,敏感信息量下降的有765家,信息量增加的有903家。

本期ESG风险敏感信息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管控、风险管理、商业道德、供应链责任等问题。从ESG层面分析,主要涉及社会(S)、治理(G)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近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5月14日,福建一位消费者发布视频投诉称,其购买的北京同仁堂(600085.SH)养生茶中掺杂有疑似石头等异物。该消费者表示,产品购于2023年,目前店铺已退款。

委托生产模式下,代工厂“甩锅”品牌方推责

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产品委托方为北京同仁堂兴安保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滦南分公司,受托方为安徽銮轩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然而该生产企业明确否认产品归属,称其与北京同仁堂已终止合作,且涉事产品品质不符,或许是消费者错将某种药材误认为“石头”。根据天眼查数据,安徽銮轩成立于2020年,公司存在经营异常和司法案件。

同仁堂滦南分公司则成立于2018年,其总公司为同仁堂的控股孙公司。对于异物茶包,北京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客服称所有产品都通过了严格的质检。

亳州代工产业被爆低价掺假

公开资料显示,亳州地区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当地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成熟的加工产业链。该区域承接了包括同仁堂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代工业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近期曝光的茶包异物事件,或许与亳州地区部分企业存在的低价竞争现象有关联。据山东卫视报道,当地个别企业采用非常规原料以降低成本,30元售价的茶包成本可低至1元。此类产品通过“短期暴利+频繁关店”模式逃避监管,单店利润可达20万至30万元。

5月16日,安徽亳州市场监管局表示,已关注此事,正在按流程调查处理,后续会公布结果。但此次事件已引发公众对同仁堂产品质量及代工模式的质疑,类似情况的消费者在维权时或陷入“品牌方推责、代工厂失联”的困境。

食品行业代工产品出现问题非个例

今年5月,来伊份(603777.SH)一款蜜枣粽被曝消费者吃出异物。江苏宿迁一位消费者发布视频称,在来伊份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涉事产品包装显示,受委托方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五芳斋(603237.SH)作为“中华老字号”,以粽子为核心产品,其传统粽子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发生后,来伊份客服表示已反馈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查证,五芳斋客服也表示正在核实中。尽管来伊份随后对涉事批次产品进行下架,并表示歉意、成立专项小组调查,但此次事件仍暴露出代工模式下产品质量管控的隐患。

业绩承压下,选择代工透支品牌

从财务表现看,同仁堂近年面临成本与利润的双重压力。2025年4月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下滑8.54%,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12.26%降至10.21%。公司将利润下滑归因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导致的产品成本增加。在成本上升背景下,代工模式可能成为压缩成本的选择,但此次养生茶异物事件暴露了代工体系在质量管控中的漏洞。

同仁堂作为老字号药企,品牌信誉是其核心资产。此次养生茶包异物事件与过往朱砂争议叠加,不仅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还可能对公司市场形象和未来业绩造成影响。在代工模式下,如何加强对代工厂的资质审核与质量追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洁清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