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三级服务网络覆盖全省

安徽新闻网 07:11

全省已开设心理门诊201个、睡眠门诊101个、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93个,16个市均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营造温馨舒适、私密安全环境。 李皖婷 摄

为加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安定医院长期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派驻临床、管理专家团队以及柔性指导专家,实行重点临床科室“双主任”管理。(资料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精神卫生服务年”,这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关键部署。而在安徽,扎实推进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的系列举措正在加速落地增效,通过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梯队培育、预防关口前移、科普全域覆盖等维度同步发力,织就了一张贯通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的精神卫生健康防护网。

健全服务体系

三级服务网络覆盖全省

全省一盘棋的统筹布局,正将精神卫生服务的末梢延伸至每个角落。

“我省已初步构建优质高效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安徽省卫健委副主任杨绪斌介绍,全省目前共设置精神卫生医疗机构321所,其中精神专科医院88所。全省16个市均建有公立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院区,59个县均建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

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建康复住院楼500张床位已投入使用。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已开诊床位1760张,在建床位1000张,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硬件扩容上。作为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和安徽省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精神专科疑难杂症远程会诊中心,每月牵头组织全省疑难杂症远程会诊,截至目前已进行57场,覆盖全省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让疑难病例在“云端”便能获得省级专家的精准指导。

同时,该院积极发挥省、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牵头作用,推动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工作有序开展,与包括南京脑科医院、安医大一附院、长丰县卫生健康委等在内的19家单位合作共建医联体,定期选派专家有针对性地到医联体单位开展坐诊、查房、授课。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与肥西县卫生健康委正式签署合肥市精神专科联盟协议,共建肥西县第二人民医院。未来,双方将通过派驻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驻点深度融合,探索打通线上双向转诊通道,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机制。

而在铜陵,一张覆盖全市三区一县92家医疗机构(含社区)的区域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也已然形成。由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铜陵市精神专科联盟,通过定期组织专家巡诊、远程医疗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送到基层,聚力提高基层医院精神专科服务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诊疗。

当前,全省已开设心理门诊201个、睡眠门诊101个、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93个,16个市均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营造温馨舒适、私密安全环境。全省精神科执业医师达2640人,注册护士超7000人,年提供门诊服务320万人次、住院服务20万人次,坚实的服务网络和人才梯队,托举起日益增长的群众心理健康需求,编织成一张“有呼必应”的安全网。

提升专科能力

“国家队”在皖大显身手

对于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而言,专科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安徽已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资源总体规划,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我省已获批3个精神卫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精神卫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

“现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年轻化趋势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烦躁、兴趣缺乏等。在日常门诊工作中,12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占门诊量三分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负责人陈方煜告诉记者,医院作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于去年10月成立了安徽省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平移北京安定医院最先进的治疗技术和管理,引进艾司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治疗、抑郁症全病程量化治疗等12项新技术以及“平衡功能训练”“职业功能训练”等6项康复治疗项目,填补了省内多项空白。

事实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事关国家未来、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科作为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精神心理临床诊疗科室,承担着芜湖及皖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并且省外患者也慕名而来,占到门诊量的近三成。为满足跨区域就诊需求,科室自今年4月28日起推出每周7天全天候门诊服务。

“今年4月份,我家孩子出现了严重睡眠障碍,后来甚至发展到不能走路了。我们带着他几经辗转,来到了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被诊断为情绪焦虑症。”来自山西晋中的一名14岁患者的母亲说,“经过50多天的综合治疗,孩子现在走跳自如,预计9月份就能回学校上课了。”这正是精神卫生“国家队”扎根安徽,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的一个生动缩影。

厚植人才沃土

引育并举强化梯队建设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硬件是基础,人才方是核心。针对精神科医师短缺的瓶颈,安徽打出“输血+造血”组合拳。

在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强化政策保障是该院做好人才“引”“留”“用”的先手棋。从制定《医院博士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措施,给予入编待遇、博士绩效、协助做好子女基础教育保障以及购房保障,到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推介宣传,该院近5年成功引进博士人才8名。

此外,高层次平台的搭建也为高水平人才引进畅通了渠道。依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分中心、安徽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建设,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模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兼职医院学科带头人、客座专家,开展定期坐诊、临床研究、学术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当前,医院已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向阳教授为医院名誉院长,柔性引进南京脑科医院姚志剑教授团队,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人才梯队的建设既要“外引”,更要“内培”。依托于北京安定医院的专家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安定班”也在皖南医学院落地生根,从源头储备精神卫生专业人才。

“去年我们首届‘安定班’有30名学生,邀请到北京安定医院首席专家进行授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沈棫华介绍,今年“安定班”同样预计选拔30名学生进行单独开班,课程由皖南医学院和北京安定医院共同精心打磨,更精准地进行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此外,作为安徽省精神医学中心,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们通过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带教、科研指导等多环节培养模式,为医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与成长空间。”该院精神科副主任张凯介绍,科室承担着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流程培养,还与日本千叶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拓宽人才培养国际视野,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预防关口前移

构建全民心理韧性堤坝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病后治疗到病前预防,安徽正将精神卫生服务延伸至社会肌理的最末梢。

一直以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都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多所教体局和学校签约,服务覆盖700余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讲座70余次;组织校园义诊活动40次……记者从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了解到,该院持续深化医教共建合作机制,不仅将心理健康服务送进校园,更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师案例督导,提升教师前端识别能力。今年以来,已有48名教师来院进修,将专业知识带回校园。

预防的触角同样伸向老年群体。在数字化工具的助力下,过去一年来,合肥市的4万余名老人享受到了老年痴呆防治的专项服务。由于早期症状的多样化和不典型性,传统的老年认知障碍筛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基于智能终端的早期筛查评估技术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2024年,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在全省率先研发了一款老年认知功能筛查管理小程序“皖心通”,并组织专家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同时在合肥市双岗街道开展了初步筛查,覆盖41852人次。截至目前,合肥市已有140余家单位参与到该行动中来。

将预防关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关键。其中,有内涵、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便架起了全民参与的桥梁。

在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科普已形成品牌。当前,医院打造的“心理医生说”心理健康科普传播品牌已逐步完善,涵盖科普文章(心理医生说·i读)、短视频(心理医生说·i看)、视频直播(心理医生说·i聊)三大子系列,持续推出图文、视频、动漫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原创高质量科普作品,助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无独有偶,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今年亦将科普工作作为排头兵重点发展。据介绍,医院公众号每期开设“科普天地”,定期推送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文章,涵盖疾病防治、心理调适技巧、科普知识问答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医疗“国家队”的精心播种,到精神科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从人才梯队的多层次培育,到润物无声的科普浸润,安徽正编织一张有韧性有温度、覆盖全域的精神卫生服务网。下一步,安徽还将继续推进“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引导公众认识到精神疾病可防可治,提高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自我调适能力,减少社会歧视和病耻感,逐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相关新闻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