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玻璃"新"城 "标"定未来

安徽新闻网 07:13

可折叠百万次、厚度堪比A4纸三分之一——这颠覆想象的玻璃,正是中国玻璃新材料尖端创新的缩影。7月5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蚌埠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探访这座“玻璃城”如何以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在中研院集团展厅,一块薄如蝉翼、可环绕手指般粗细卷轴自如卷曲的玻璃,吸引了全场目光。工作人员刘爱丽介绍,这块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叠玻璃不仅极致纤薄,更拥有卓越的耐用性,使用寿命可达27年。

在这里,玻璃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创新形态:除了超薄柔性玻璃,还有0.12毫米厚的可触控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能作为建筑幕墙发电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和碲化镉发电玻璃,以及尺寸相当于6台50英寸电视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这些形态各异的玻璃产品,绝大多数都拥有“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标签。

扎根蚌埠五十余载、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中研院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致力于推动玻璃新材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托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以及德国阿旺西斯、中建材智能自动化研究院、中建材环保研究院等20多个研发机构,中研院集团在原始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中,202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由中研院集团牵头成立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是‘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表示。

为打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通道,中研院集团形成了以创新文化体系推进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实现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路径。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助力其在国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有率突破80%、国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有率65%。福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汽车玻璃原片核心技术与成套装备即来自中研院集团。

2024年12月,世界首片8.6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高世代OLED面板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脏”,是OLED显示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在中研院集团的“链动”下,蚌埠市已形成“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享有“玻璃之城”的美誉。

一流企业铸就标准。除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中研院集团还将战略目光投向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深度参与国际技术组织管理,并大力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应用。目前,中研院集团已牵头编制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8项,以标准的“软实力”筑牢行业发展的“硬支撑”。

中研院集团负责人表示,作为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单位,将心系“国之大者”,瞄准行业尖端,让玻璃领域的“中国创新”持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 丰静 王兰兰)

    相关新闻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