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粉丝“网红律师”竟是假律师,揭开某些“职业网红”的画皮

视点 昨天08:52 1207

近日,“网红律师”西绿被指并无律师执业资格,且因涉嫌刑事犯罪被相关律所报案,引发关注和讨论。

据新京报报道,账号有14万粉丝的西绿本名赵某某,之前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律师工作日常,通过摆拍法庭记录、伪造律师工作内容,打造出“精英、专业”的网红律师人设,到头来竟是个连法考都没通过的假律师,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网红主播这片红海,确实引得不少专业人士诸如律师、医生等涉足其中。这本身无可厚非。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而且,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可以提高平台内容质量,这也是平台所需要的。但一个前提是,网红律师、网红医生等,首先必须是真律师、真医生,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

像西绿这样的假律师,居然能成为“网红律师”,实在令人震惊。这不仅揭开某些“职业网红”的画皮,更对平台资质审核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资质门槛的职业,在网上打造人设或贩卖知识,平台首先必须核验资质,这是常识。查询可知,对于医疗等账号的认证,一些平台也确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包括申请规则和材料要求等。但如果是名称中不带律师或医生字样,申请账号是不是就可以蒙混过关?后期发布内容时再讲法律、医疗等专业知识,在不在平台监管范围之内?网红西绿的账号目前已不可查见,但根据网友的部分截图,西绿的昵称中没有律师字样,而日常分享多是律师相关工作内容,这类靠擦边律师身份博流量,又明显带有误导性的“职业网红”,又在不在平台的资质审查范畴?

据以往报道,在网络平台上,假律师、假医生等并非个案。这些“律师号”“白大褂网红”深谙流量玩法,刻意追求猎奇情节,甚至不惜编造耸人听闻的谣言,将不明真相的观众引入歧途。他们往往比真的专业人士更懂网络传播,也更有可能成为网红,博眼球、赚流量、谋私利。此类乱象背后,埋下的是一条灰色产业链。

当专业服务异化为骗子的流量生意,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正如近日国家卫健委所提醒,不能把医疗科普当做牟利工具。《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但在执行层面,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相关平台应自查自纠,发现多少清理多少。一个细节是,笔者发现部分平台的举报选项里,甚至没有“博主无专业资质”这一项。

具体到西绿事件,其以摆拍法庭记录、伪造律师工作内容等方式打造精英律师人设,博取流量,甚至以此为其线下某些商业行为加持,是否涉嫌诈骗也需要研判。平台对此理应扛起监管责任,避免此类擦边的“职业网红”误导受众。对此,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同时对纵容无资质者发布专业内容以博取流量的平台,进行必要惩戒,提高违规成本。

专业服务不是真人秀,假借专业身份牟利的骗子理应人人喊打。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真正的专业人士走出象牙塔,但绝不需要“西绿们”把执业资格证变成美颜相机里的虚拟道具。与此同时,公众也需提高辨别能力,对那些有擦边之嫌的“职业网红”以及缺乏专业依据的自媒体内容,要保持警惕并随手举报,避免自己或他人上当受骗。毕竟,对着镜头“露富”“露身材”“露法庭记录”的律师,本身就显得不正常。


( 作者:舒圣祥,来源:红星评论 )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