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直击|“热射病”警报:一天接诊六七例,急救要争分夺秒

医线直击 昨天15:5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上周六一天,我们接诊了17名重症中暑患者,其中6到7人属于热射病,核心体温达到了40℃左右。”7月9日,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强告诉记者。“自六月中旬以来,来院就诊的重症中暑患者数量大幅上升,目前医院的EICU重症监护室里还收治着未脱离生命危险的热射病患者。”

入夏以来,济南持续被高温热浪笼罩,气象部门接连发布高温预警,在这样的天气里,“热射病”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正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引发全网关注。

热射病:

最凶险的"高温杀手",绝非普通中暑

“很多人觉得中暑是小事,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热射病完全不同。”张强解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堪称“高温杀手”。张强提醒:“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人体器官,死亡率高达50%,必须高度警惕!”

它的核心特征是“超高热+意识障碍”——患者核心体温会飙升至40℃以上,同时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还可能伴随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简单说,就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罢工’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身体散不出热,热量在体内疯狂蓄积,就像一场‘内部火灾’。”

更可怕的是,热射病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人体细胞里的蛋白质,在持续高温下会像煎鸡蛋一样变性坏死。”张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一旦被‘烧毁’,损伤就再也无法修复,即便侥幸存活,也可能终身残疾。”

两类人群最易中招:

户外劳动者与独居老人

在张强接诊的热射病患者中,有两类人群最为典型。一类是“劳力型热射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从事剧烈活动的人群。“建筑工人、外卖小哥、运动员、消防员......他们大多身体健壮、年龄不大,但在烈日下持续作业,半小时就可能出事。”

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盯上的是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上周有位独居老人,家里没开空调,通风也差,子女发现时已经昏迷。”张强叹息,这类患者往往没有高强度活动,但因身体耐受性差,在闷热环境中极易中招。“他们可能舍不得开空调,或不会操作,加上独居无人照料,等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从不适到昏迷可能仅半小时!

急救"黄金30分钟"要这样做

“热射病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从出现不适到昏迷,最短可能只有半小时。”张强强调,面对热射病,时间就是生命绝非虚言,急救必须争分夺秒。

第一步:立即脱离高温环境。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或空调房,脱掉多余衣物,让身体“逃离”热源。

第二步:疯狂降温,这是救命关键。“用冷水浇身、把身体泡在冷水中(头部露出),或者用冰袋敷脖子、腋窝、大腿根——这些地方血管密集,降温效率最高。”张强特别提醒,千万别用退烧药或酒精擦身,“热射病是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退烧药没用,酒精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加重损伤。”

第三步:保持呼吸通畅。昏迷患者要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做心肺复苏。

第四步:补水有讲究。只有患者清醒时,才能喂少量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昏迷状态绝对不能喂水,以免呛咳窒息。“最重要的是,一边急救一边打120,一定要告诉医生疑似热射病。”张强强调,要在30分钟内把体温降到39℃以下,“降温持续到救护车来,每拖延一分钟,器官损伤就多一分。”

专家提醒:防范比救治更重要

“热射病可防可控,关键在重视。”张强给不同人群划出了防护红线。

户外工作者: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每半小时到阴凉处休息,随身携带含盐饮料,别等口渴了才补水。穿宽松浅色衣物,备好冰袋,感觉头晕、心慌立即停下。

老年人及体弱者:家里一定要开空调,“医药费可比电费贵多了”。子女要每天问候独居老人,检查空调是否正常,提醒多喝水。

普通市民: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饮食清淡多吃果蔬,保证睡眠。若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乏力,别硬扛,立即降温休息。

“高温无情,但只要做好防护,就能避开这个‘隐形杀手’。”张强的话语里,是对市民平安度夏的深切期盼。眼下热浪仍在持续,这场与高温的“攻防战”,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才能守住生命健康的防线。

责任编辑:郭蕊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