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写信里的“新生”:17岁女孩从泪滴到笑容的戒治蜕变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

“虽然我来的时间并不长,但你的出现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与信心。谢谢你对我没有任何歧视,一次次地倾听我的烦恼,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打捞起……” 这封笔迹稚嫩却工整的手写信,出自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17岁女孩小琳(化名)之手。信笺上每一个真挚的字眼,都像一颗颗滚烫的泪珠,凝结着她从深渊走向光明的历程,更成为照亮戒治康复工作实效的一束温暖灯火。

迷途中的守望:牵起那只冰冷的手

刚入院时的小琳,像一只受惊后竖起尖刺的小兽,孤僻、敏感、沉默寡言,生活的阴霾让她早早关上了心门。家庭的波折让她迷失方向,既渴望亲情又充满恐惧,对未来有过憧憬却深陷绝望。

中心的警察们如同耐心的勘探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摸排,触碰到她坚硬外壳下那颗渴望被理解与温暖的灵魂。“她需要的不仅是管理,更是重新点燃希望的心灯” 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此,一套专为小琳量身定制的 “新生方案” 悄然启动: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辅导,如同拨开心灵的迷雾,陪伴她梳理内心的千头万绪;警察们进行春雨般的个别谈话,不是居高临下的训诫,而是朋友般的耐心倾听,用真诚一点点融化她抗拒的坚冰;主动架起家庭修复的桥梁,多次联系小琳的家人开展家庭治疗,修补曾经断裂的亲情纽带,让她重新感受到来自血脉深处的支撑力量。

最终,那只冰冷的手,被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坚定握住。

破茧成蝶:在爱与陪伴中重获翅膀

“我没有办法跟陌生人交流,我不想说话。” 这曾是小琳为自己编织的厚厚茧壳。

如今,这位昔日的 “静默者” 已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她会主动向帮助过她的警察问好,在迷茫困顿时常第一时间寻找信任的倾诉对象。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开始拥抱集体,从逃避人群到主动加入团体活动,在互动中找回与人相处的温度。

她将压抑的情感化作笔触与音符,绘画和弹琴成为表达心声、纾解情绪的美丽窗口。画笔挥洒间,色彩点亮了原本灰暗的世界;指尖流淌处,旋律传递着内心的变化。

曾经紧紧包裹自己的硬壳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逐渐舒展的笑颜和对未来的向往。这场脱胎换骨的蜕变,源于小琳内心被唤醒的勇气,更是 “一人一策” 精准帮扶与 “用心服务、用爱沟通” 理念浇灌出的生命奇迹。

心灯照亮归途:小琳的信与“新生”的启示

小琳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不仅仅是一份感谢,更像一盏灯,映照着自愿戒治康复工作的初心与实效。它启示我们:

精准施策是前提:没有万能钥匙。唯有深度洞察每个生命个体的特质——年龄、过往、心结、潜能,才能像“开锁匠”般,精准匹配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真正叩开紧闭的心门,打通回归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真心是解开症结的关键:祛除“标签”,平等尊重,全情投入地倾听与理解,其唤醒内心力量的作用,远胜过枯燥的说教千万倍。真情实感架起的桥梁,坚固无比。

合力筑成“新岸”:小琳的重生,非一人之功。是家庭支持的回归,是中心内部心理咨询、医疗矫治、日常关怀的无缝协作,更是通过“家属课堂”等活动努力争取的社会理解与接纳网,共同织就了她稳固回归的“安全港湾”。

以爱之名,共赴新程

小琳的故事,是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无数 “新生” 路上的动人一帧。一封手写信,诉说着泪与笑、绝望与希望。

未来,康复中心将以小琳们的成功蜕变为镜鉴,持续深耕 “用心服务、用爱沟通、开放融合” 的服务理念,优化完善康复模式,用更专业的医术助人安身,用更深厚的仁爱使人安心,用更完善的机制守护安全。

责任编辑:栾海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