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的节能灯管发出细微的滋滋声,戒毒警察手中那份档案的纸张边缘已因反复摩挲而微微卷曲。照片里,23岁的女孩小蓝(化名)染着粉白渐变头发,嘴角挂着看似乖巧的笑,可“特殊经历”一栏中密密麻麻的急诊记录,却无声诉说着她过往的挣扎与痛苦。
“这丫头昨天刚把头发染回黑色,说要‘重新做人’,”大队长将保温杯搁在桌上,发出沉闷声响,嘴角却难掩一丝欣慰,“结果今早被发现用指甲油在手臂上画满了彩虹。”
这段看似矛盾的举动,拉开了一名戒毒警察与“问题学员”共赴重生之路的序幕。
初遇:从“突兀提问”中捕捉伤痕背后的求救信号
对于刚入职的戒毒警察而言,小蓝这样的“问题学员”,彻底打破了她对“按章办事”的固有认知。第一次正式进入小蓝的房间时,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斑驳光影。小蓝坐在床边,指尖把玩着耳垂上闪着冷光的星星耳钉,突然抬头抛出一个意外的问题:“警官,你谈过几次恋爱?”
按照规定,戒毒警察本应制止这类与戒治无关的闲聊,但心理咨询师曾提醒:“看似突兀的问题,往往是学员试探信任的第一步。”于是,她没有直接拒绝,反而反问:“你觉得恋爱和戒毒有关系吗?”
小蓝愣了片刻,随即像打开话匣子般说起自己的经历:“十五岁初恋,二十岁差点结婚,上个月为第五任男友吞了半瓶安定…”她说着,撩起袖管,新旧交错的刀痕在阳光下如同干涸的河床。“这些,都是爱情的纪念品。”她语气轻描淡写,眼神却不自觉飘向窗外,藏着难以掩饰的落寞。
破冰:以“看见”代替说教,用艺术点燃学员心灯
“管教不是压制,而是引导学员发现自我。”这是戒毒警察始终秉持的理念。在与小蓝的接触中,她留意到房间里散落的涂鸦工具,以及小蓝展现出的即兴创作天赋。一次矫治谈话时,她提议让小蓝画一幅关于“家”的作品。
小蓝沉默许久,突然拿起红色马克笔,将整张画纸涂满红色,又在中间狠狠撕开一道裂痕。“我爸的新家,我妈的新家,”她将撕碎的纸片勉强拼成一个歪斜的心形,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我的家在急诊室留观床上。”她反复摩挲着衣角,补充道:“爸妈离婚那天,妈妈说要给我买彩虹糖,结果最后寄来的是一盒黑巧克力。”
这一刻,戒毒警察终于读懂了小蓝臂上刀痕的意义——那不是“爱情的纪念品”,而是未被听见的呼救,是情感荒漠里绝望的标记。她在值班日志中详细记录下小蓝第七次自残的诱因:“母亲生日当天,母女通话仅1分23秒,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她意识到,精准识别小蓝的核心创伤(家庭破裂、情感缺失),才是制定有效帮扶方案的关键。
转折:深夜彩虹见证认知重塑,科学矫治打开新生之门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个寂静的深夜。戒毒警察例行巡查时,发现小蓝房间的灯还亮着。推门进去,她看到小蓝正往手臂上贴创可贴,桌上散落着水彩笔和一幅未完成的画,而小蓝刀痕上,新画了几道彩虹线条。
没有斥责,戒毒警察轻轻坐下,轻声问道:“在画什么?”
小蓝下意识想遮挡,却反而露出了更多彩色线条。“小时候妈妈说彩虹有七种颜色,”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但我只能找到六种。”
这次深夜对话,成为对小蓝进行深度心理干预的重要契机。月光下,小蓝敞开了心扉:她聊起用纹身掩盖伤口的无奈,说起在民宿卫生间吞药的绝望,也提到在ICU里看到输液管折射出彩色光斑时的片刻触动。“以前觉得疼才能证明活着,”她指着手臂上的彩虹,指尖微微颤抖,“现在发现……不疼也能。”
以此为起点,一套针对小蓝的科学矫治方案逐步落地。强化个体心理咨询:聚焦创伤修复与情绪管理,引导她将痛苦转化为艺术表达,比如绘画、书写;修复家庭支持系统:主动联系其父母,进行多次家庭治疗沟通,搭建理解桥梁;创造正向行为替代:鼓励她参与所内活动,如即将举办的图书捐赠仪式筹备,赋予她责任感和价值感。
新生:伤痕朝向光,“第七种颜色”藏着重生答案
几天后,阳光格外明媚。图书捐赠仪式上,小蓝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穿着整洁的病号服,黑发别着素雅发卡。当她站上台,我注意到她下意识摸了摸前臂——那里曾布满伤痕,如今被信念覆盖。她自信、平静,与初遇时判若两人。
活动后,戒毒警察在小蓝的房间里看到一本《追风筝的人》,书签是一张褪色的全家福。照片背面,一行字清晰有力:“原来第七种颜色,是停止寻找虚幻的色彩,发现真实的光。”
启示:以专业为灯、关怀为引,让裂痕成为生长的痕迹
小蓝的故事,是司法戒毒系统内无数个“寻光者”的缩影,它深刻诠释了自愿戒治康复工作的核心成效。
精准识别,科学施策是根基。不满足于表象管理,而是深挖个体心理创伤与行为动因,如小蓝的艺术天赋、情感缺失,制定“一人一策”方案。
建立信任,人文关怀是关键。摒弃标签化思维,用平等对话取代冰冷说教,用“看见”其痛苦取代简单矫正。深夜那次“不打断”的倾听,是信任建立的决定性一步。
专业干预,多管齐下显成效。将心理矫治(创伤修复)、行为替代(艺术表达)、社会联结(家庭修复、活动参与)相结合,系统性地构建支持网络,唤醒内在改变动力。
转化伤痕,重塑希望是目标。戒毒警察的工作,不是抹去过往的伤痕,而是通过科学的矫治手段、耐心的陪伴和严格的规范管理,成为那道让伤口转向的力——引导裂痕最终朝向光的方向生长,让绝望的印记化为重生的见证。
窗外树叶沙沙,如同翻阅的档案。每一个纹路,都记录着如何将裂痕转化为生长的轨迹。每一个“问题学员”背后,都有一段亟待被照亮的故事。那些小蓝们苦苦追寻的“第七种颜色”,或许一直都在。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