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文|刘宜庆
“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所流的热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周浩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作为“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周浩然是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革命文化名人之一。
胸怀壮志的小小少年,激扬文字的红色作家,投笔从戎的热血志士,血染疆场的抗日英雄,这就是周浩然的人生轨迹。周浩然的生命停留在24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在人间颂扬。浩然之气,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在烈士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生长。
小小少年 振翅奋飞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1915年出生于即墨瓦戈庄。他的父亲周孚先是一位律师,在青岛执业,为人正直,主持正义,担任过青岛律师协会会长,颇有名望。周浩然自幼天资聪颖,6岁入私塾,诗文俱佳。周孚先为他起名“世超”,字浩然。
1925年,周浩然被父亲周孚先接到青岛,在北平路小学(现北京路小学)插班高年级读书。一个学期后,各门功课名列榜首,令师生刮目相看。
年少的周浩然胸怀大志,立志报效社会和国家,他擅长写诗,提笔写道:
学习本为济世用,
清谈古今少趣味。
劝君仰看白云堆,
劝君俯视江流水。
人生如斯常易逝,
少当努力待奋飞!
小学毕业后,周浩然先入教会学校礼贤中学读书,后入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就读。在市立中学,他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像千军万马般地排闼进了我的脑府,像栉比的大浪潮般在我的脑子里汹涌澎湃起来了!”他从新文化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富有生机的天地”,开始信仰新思想、新理论,并在著名作家王统照的热心指导下,逐步走上了新文学之路。市立中学进步教员胡文澜非常赏识他,引导他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在市立中学,周浩然结识了不同级的即墨老乡于黑丁,他们志同道合,一起参加学校的业余文艺小组。
1932年夏,周浩然初中毕业,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1933年上半年,河北县榆关被日军侵占,北平告急。周浩然返回青岛,失学在家。
不论身处何方,周浩然总是求知若渴,手不释卷。他嗜书如命,诚如他在日记中所写:“一日不读书,便如严冬不着衣。”后来,当他战斗到底、壮烈牺牲时,敌人在他身上搜到的就是其随身阅读的书和枪。
周浩然崇仰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等,平日的起居、学习都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他认为:“一个伟大人物的成功,必有伟大毅力的实施。”“先充实现在,而大作为将来,度量要修养得浩如天地,广如宇宙,决天下不安,责任不释,民无幸福,不得归去之决心。”
红色作家 激扬文字
1930年4月,青岛“左联”成立,以山东大学为大本营,以荒岛书店为联络点,开展抗日宣传和文艺活动。周浩然等有志青年冲破黑暗,就像向日葵追逐着太阳,找到了中共党组织。周浩然、于黑丁秘密加入了“左联”。
据于黑丁的回忆文章,可以知道周浩然加入“左联”的经过。
当时于黑丁任《青岛民报》的副刊主编,一天早晨,《青岛民报》社的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找到于黑丁,告诉他晚上10点以后不要出门,并通知周浩然也赶到这里。
当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整个岛城都被雨帘笼罩。于黑丁和周浩然激动地等待着。涛声隐隐,夜色深沉,路灯暗淡,大街小巷湿滑,他们担心对方会不会来。晚上10点零5分,轻轻的叩门声响起,他们激动地打开门,报社的那位同志陪着两位陌生来客走进这间僻静幽暗的小屋子。随着他们的到来,房间似乎亮堂了。
经过介绍,他们得知:这两位来客,一位是地下党市委宣传委员、“剧联”党的书记俞启威,一位是市委青年委员、“左联”党的书记乔天华。
俞启威、乔天华与于、周两人谈话,并决定吸收他们加入“左联”。
周浩然开始了抗日宣传和文化斗争,为时代鼓与呼。
汽笛声声,划破长空。1933年夏,周浩然、于黑丁、彭也夫、姜宏、林映等人发起成立“汽笛文艺社”,这是青岛“左联”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同时筹划《汽笛》出版。周浩然设计了刊头。刊头左为高高耸立的烟囱,下为厂房,意为青岛是一座工业之城。“汽笛”二字的设计,意为汽笛拉响,警醒社会,以笔作枪,鼓舞民众。
在青岛基督教堂的秘密心脏——钟表楼,青岛“左联”成员和汽笛文艺社成员聚会,他们在庄严的钟声中讨论工作。
《青岛民报》开辟《汽笛》副刊,于6月出版,激扬文字,发表革命文章。周浩然先后以“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为了这个》《生活》等几十篇杂文。
“我要为民众的生活、民族的生存,为了他们的前途,向那恶魔,向那暴君,去宣战,去勇猛的搏斗!”周浩然发表的文章,多为战斗檄文,在人们的心头点起反内战、抗外侵的烈火,也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因而,《汽笛》出版不久就遭到破坏,有的人被通缉,周浩然回北平复学。
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好河山,周浩然忧国忧民,寝食难安,他挥笔作词《感怀》,抒发驱除强暴、复兴中华之壮志:“具英雄胆,销万斛愁,相对默无言,举目尽荒丘。叹狼烟滚滚,击楫中流,虽波涛汹涌,看谁换得神州!莺去燕来春复秋,叹驹光不留,愁何了,恨怎休!”
周浩然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长期超负荷学习、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口吐鲜血,回到青岛养病。
1935年2月底,当周浩然得悉瞿秋白被敌人杀害时,激愤难忍,写下一首悼念瞿秋白的诗:“青冢无情埋侠骨,沙场不再供驰驱。一生空怀济世志,于今抔土恨千古。”
5月,周浩然化名周家美,进入《新青岛报》任编辑,并担任文艺副刊《小青岛》主编。
1936年10月,周浩然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选修哲学概论、西洋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欧洲文学史、经济学、英文八门课程,一学期后,其中有七门考试成绩名列榜首。经济学教授杨津生赞叹:“真才实学乃周世超也。”
在山东大学,周浩然如鱼得水,学业精进。1937年5月,他交上了长达5万言的哲学论文《试论知识的起源》。中文系副教授颜歆(字实甫,讲哲学概论和西洋哲学史)阅后,写下这样的评语:“作者求知之热情,向上之心境,及自身经验中各种宝贵之发现,皆极有价值,为近代青年中不可多得者。”
投笔从戎 壮烈牺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难当头,周浩然拔剑而起。他在日记中写下抗战的宣言:“杀敌御侮是当前人人之责任,我们决不许日本掠夺中国寸土,杀伤中国人民。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惟血洒疆场,此其时矣!”周浩然毅然中断学业,未随山大南迁,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1937年10月,周浩然回乡开始了武装抗日救国活动。在家乡瓦戈庄村,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国。有一次,他站在黑板前,慷慨激昂地演讲,当讲到“大好河山岂能落入夷狄之手”时,声振屋瓦,手掷半截粉笔于地,猛一跺脚,振臂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听众都被他的爱国激情感染。
周浩然组织青壮年民众学习武术,成立了“瓦戈庄国术训练所”,并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组织成立了“抗日义勇军”。他制定了义勇军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并担任义勇军总负责人。义勇军收集枪支,扩大武装,镇压汉奸,抗日安民,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1938年3月9日,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周浩然获取了情报,组织抗日义勇军和地方武装联合于旺疃伏击日军。这次战斗击毙日军十多人,击毁汽车两辆,而义勇军队员无一伤亡。这次伏击,打响了抗战时期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也是青岛地区武装抗日完胜第一战。
1939年2月,周浩然到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分校学习,任军事班班长。7月1日,周浩然由副校长徐源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前,他深情地写下《赠友》一诗,表达了自己对马列主义的坚定追求,抒发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信念,诗中写道:
念念难忘惟马列,
斗争原为护农工。
此去将来无他志,
血染冰天雪地红。
1939年7月27日,中共即墨县委在即墨莱阳边区吴家岭村成立,8月设立组织部,周浩然任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下,他经常以串亲访友为掩护到各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39年9月12日傍晚,周浩然到西尖庄村开展工作,不料被叛徒姚士吾的部下发现并告密。遭到敌人包围后,他沉着指挥同志们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枪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在青纱帐里,年仅24岁。
“血溅碧草,肝脑涂地,这是革命者人人应当准备的一步。”周浩然兑现了他立下的铮铮誓言:“这一生为真理而奋斗,为正义而牺牲。”
周浩然烈士是打响青岛抗战第一枪的革命英雄。2015年,周浩然被中宣部评选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百位杰出共产党人”。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媒体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