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普陀区独居女生小慧的遭遇引发全网关注。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她深夜回家,在某线上平台下单标价25元的开锁服务,可上门的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强行拆除原有门锁,安装高价新锁,并要求小慧支付相关费用共计2410元。小慧据理力争,两名师傅却拿“明码标价”当挡箭牌。最终,她无奈支付1800元了事。而类似的套路开锁事件,在多地均有发生。
表面上看,平台提供了明码标价的透明服务,实则25元只是“钓鱼诱饵”。先靠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等师傅上门、门锁拆完,消费者就彻底陷入被动。试想,深夜家门大开,还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先低价吸引,再现场加价的把戏,妥妥的消费陷阱,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紧急需求和信息不对称。
作为服务对接的核心环节,线上平台绝不能只当“甩手掌柜”。要知道,开锁师傅通过平台接单,平台从中抽成获利,就该扛起审核商户资质、监督服务过程、兜底消费者权益的责任。若平台只做个“信息中介”,对线下的强制消费、天价收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以“难管理”为借口推脱,那和不良商家的“帮凶”又有啥区别?平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的模式,不能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
天价开锁的背后,藏着维修行业定价的糊涂账。换一把锁要2410元,依据是什么?零件值多少钱?人工费算多少?这些关键信息对消费者来说,完全是“暗箱操作”。医疗行业早有价格公示制度,维修服务领域为何不能学一学?只有把零件价、人工费一条条列清楚,建立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才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值得警惕的是,独居女性为何成了“高发目标”?背后折射的更是特定人群的安全脆弱性。面对两名强势的开门师傅,独居女性的心理压力和安全感缺失可想而知。不良商家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弱势,实施变相的强制交易。这提醒我们,需要针对弱势消费群体建立特殊的保护机制,如在紧急情况下的第三方见证制度。
其实,开锁行业的乱象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传统小广告到线上平台,虽然渠道变了,但“看人下菜碟”的套路没变。某些从业者甚至形成了“行业共识”,通过夸大难度、虚报价格、制造恐慌等手段牟取暴利。这种行业生态的畸形发展,单靠市场自我调节难以根本解决,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力介入。
要杜绝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得靠多方一起发力:平台得把商户准入门槛抬高,建立实时监控体系,碰到异常高价订单马上预警干预;监管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给维修服务定个价格指导标准;消费者自己也得多个心眼,下单前问清价格构成,遇到强行加价别慌,赶紧报警求助。
小慧的遭遇,应当成为整顿行业乱象的契机。每个人的家都需要一把安全锁,但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门锁的安全,更是消费环境的安全。公平交易、保护消费者权益,该是平台经济的底线,平台绝不能成不良商家的“避风港”。只有打造透明、规范、可靠的服务环境,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安心消费,不再陷入开锁反被“锁”的困境。
(作者:陈江,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