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丨一瓶“溶剂”里的产业跃迁与城市新篇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昨天17:10


初秋,黄河三角洲的风,掠过东营的化工园区,拂过那些银色的反应塔。 

这里曾以传统化工锚定城市坐标,如今却因一瓶透明如晶的电解液溶剂,让“东营制造”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上有了分量——那便是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新源)生产装置里流淌的超纯溶剂。其最佳纯度可达99.999%的分子结构里,藏着东营这座城市从“化工之城”到“新能源高地”的转型密码。

要问,电解液溶剂是什么?可能你很难想象它与这几年火热的新能源紧密关联。

电解液溶剂作为锂电池的“血液”,在电池中循环流动,助力电池实现高效的能量存储与释放,决定着电池的安全性与循环寿命。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海科新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其生产的锂电池材料电解液溶剂辐射所有下游龙头企业,市占率全球领先。

然而,这并非是海科新源偶然的选择。东营多年积累的化工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恰为这一细分领域提供了土壤。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瓶“溶剂”里,还浸透着东营对“绿色发展”的坚守。“可以说,为‘减碳’我们履行了作为企业的责任。”海科新源总经理马立军说:“从上游来说,我们与东营当地企业合作,将其捕集的二氧化碳固化到电解液溶剂产品中,避免了直接排放。同时,电解液溶剂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游在新能源行业广泛应用,这就形成了一个生态链的闭环。”马立军还补充说,即便将来电池报废,当时生产所用的二氧化碳早已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产品的一部分,没有再次排放的可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

马立军告诉记者,在东营基地,海科新源每年可消耗10万吨二氧化碳,加上在湖北及江苏的两大产业基地,每年消耗的二氧化碳有30万吨,“对回收企业来说,解决了国家倡导的‘减碳’,还因为回收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对我们生产企业来说,恰恰是有了足够的生产原料,可谓一举两得”。

如今,海科新源创新自研的主营产品电解液溶剂已完成全五类产品的一站式供应并位居全球产能首位,全球市占率超40%,多年位列龙头地位。与此同时,海科新源积极创新更多电池材料与高端精细化学品,也是国内首家自研并工业化量产生物基1,3-丁二醇等高端化学品的公司,成功打破海外垄断。

在采访中,马立军多次提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给客户创造价值,和客户共同发展”。马立军举例说,在新能源电车初始阶段,电池只能续航一两百公里,电池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组成部分有待进一步突破,海科新源就承担了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的研发,配合比亚迪、天赐材料、三菱宇部、中央硝子、亿恩科等这些国际巨头,研发高品质的电池材料,同时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产品的性能持续迭代研发,最终进入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LG、三星SDI的新能源产品供应链体系。

在海科新源研发中心,128项专利证书构成了独特的“荣誉矩阵”。这支由110多位专业人才组建的研发团队,用近四年增长超2倍的研发投入,将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最佳纯度推向99.999%的极限。

马立军认为,从配合企业到引导企业,在海科新源积淀的23年里,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在于技术上的突破,从而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

当全球新能源浪潮奔涌而来,东营没有困守传统赛道,而是瞄准锂电池产业链的“咽喉”环节——电解液溶剂,锚定了“从基础化工向高端材料跨越”的路径。如今再看东营,产业的层次感早已清晰:以电解液溶剂为起点,本地已渐次形成从基础原料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集群,越来越多企业跟着向高端材料延伸。这是一瓶溶剂引发的“蝴蝶效应”,更是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主动求变的必然。

黄河奔流入海,东营的产业故事也正翻开新页。那瓶透明的溶剂,既是企业的勋章,更是城市的底气——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不必舍本逐末,只需在熟悉的领域里深耕创新,便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而东营的实践,或许也能给更多资源型城市以启示:真正的发展智慧,是在时代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一步”。(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王帅)

责任编辑:杜美萱

张婧婧

讲好每一个故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