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温度③居住环境篇丨潍坊安丘:小公园藏大幸福 筑就宜居家园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0:37

通讯员 李楠

清晨的安丘北城区,青云植物园早已焕发生机。市民刘阿姨沿蜿蜒的步道慢跑,身旁草木葱茏、鸟鸣清脆,不远处,老人们在晨光中打着太极,孩童在沙坑里嬉笑玩闹,篮球场上传来阵阵运球声。

“以前晨练要绕两三里路,现在出家门就是‘天然健身房’,日子越来越舒心!” 跑完步,刘阿姨笑着加入太极队伍,在满园绿意中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这幕“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画面,正是安丘以生态匠心筑就宜居家园的生动缩影。当地锚定“宜居城市”目标,以绿色为底、民生为本,用“绣花功夫”织就城市生态网络,让“小公园”承载“大幸福”,为市民锻炼、休憩添了更多好去处。

据安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董永照介绍,当地高标准推进“百园之城”建设,不仅建成15座功能完善的大型综合公园,还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空间“见缝插绿”,打造了92处“口袋公园”,累计拓展城市绿地83.4万平方米。这些散落在街角巷尾的“口袋公园”,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人买菜途中可以歇脚聊天,孩童放学后能够奔跑嬉戏,上班族午休时可以沐浴阳光——方寸小园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温度。

更贴心的是,85公里健身步道如绿色脉络般串联起块块绿地,15个标准运动场与7处开放共享绿地,真正实现“还绿于民”。如今,“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不再是愿景,而是安丘市民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

“每天沿汶河湿地公园跑步,河水清清,白鹭不时掠过水面,锻炼完浑身都舒坦!”家住汶河沿岸的张先生感慨道。对他而言,每日沿滨河路通勤更像一场“风景之旅”:春天,樱花与美人梅竞相绽放;夏天,百日红将河岸映得通红;秋天,银杏与枫叶绘就斑斓画卷,“哪是赶路上班啊,分明是在公园里漫步。”

这份诗意并非少数人的专属,而是覆盖全体市民的日常。从街角“口袋公园”的便捷,到大型湿地公园的生态之美,安丘正将生态建设的成果悄然融入市民生活:傍晚时分,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摄影爱好者静静等候白鹭的身影;社区旁的“口袋公园”中,老人带着孩童玩耍,欢声笑语随着绿意蔓延;小区绿地的长椅上,长者围坐聊天,夕阳洒在他们含笑的脸上——“老有所乐、幼有所嬉、民有所享”的宜居画卷,正缓缓铺展。

宜居的底色,既有满眼绿意,更有扎实的民生保障。安丘同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升级:69条总长839.14公里的城市道路纵横贯通;8座大桥横跨汶河,打通了南北城区交通堵点;2座过街天桥为老人和儿童筑起安全通行的屏障;路灯按时点亮,防汛设施定期检修,供水、供热、供气稳定可靠。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默默守护着市民的安稳日常。

如果说公园绿地擦亮了城市“颜值”,那么老旧小区改造则夯实了生活“品质”。为让宜居落地到日常细节,安丘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59个,惠及近3.4万户居民。改造不搞“一刀切”,而是坚持“一小区一方案”:破损的路面修得平整,“空中蜘蛛网”全部入地,新增的停车位、充电桩解决了“停车难、充电烦”的问题;190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实现国企托底管理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的经验还获得了全国推广。

从生态公园的合理布局到“口袋公园”的便民惠民,从畅通的路桥建设到贴心的小区服务,安丘正以“绣花”般的细腻,将“生态”与“民生”深深镌刻进城市发展的脉络。河畅水清、城绿路通、老有所乐、居有所安——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每位居民都真切感受到:宜居,就在身边;幸福,正在升级。


责任编辑:孙雪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