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8月28日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海上新山东”专栏,派出记者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采访,从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粮仓等多个维度,展现海洋强省建设优势突出、创新引领、走在前列的亮点成效。敬请关注。
山东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等五大创新行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技兴海,做好蔚蓝“新”文章
海洋是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强调,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山东聚力科技兴海,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打造海上“新山东”。
90秒内能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计算性能较传统方式提升3000倍。这是由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并商业化落地的“问海”海洋AI模型。
国实高级总裁谭华说,公司抓住“人工智能+海洋”的科技变革机遇,除“问海”海洋AI模型外,还打造“船寻”“海悟”“海星”“灵龙”等覆盖海洋多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及智能体产品。这些产品已在青岛、烟台、福建漳州及泉州等地形成服务网络与应用能力。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蓝色经济发展。山东出台《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引领性政策,实施五大创新行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山东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50%。
日前,崂山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极端环境研究领域传来好消息。研究团队在此前首次在西太平洋穆绍海沟附近发现昆仑热液筒群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调查,系统揭示该区域高通量氢气释放的地质机制、成因过程与深海生命生态特征,该研究为深海氢气资源的形成、迁移与释放通量的量化评估提供了观测与理论支撑,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
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平台。山东是海洋科技人才大省,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洪国说,山东将发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大科学装置的磁吸作用,借助崂山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辐射作用,探索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创新平台,优化完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面对渤海,背靠黄河,水却是无棣县的“心头之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1/10,用水长期依赖黄河“输血”,水资源短缺,成发展难题。
位于无棣县的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吴致柱说,二期工程计划本月底投用,达产后每天可淡化海水10万吨。
碧水源使用“双膜”工艺进行海水淡化,过去该工艺所需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主要依靠进口,一般用4到5年就得更换,每换一次成本需约8000万元。公司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滤膜和反渗透膜,成本仅为进口膜的1/3。
吴致柱算了一笔账,无棣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生产用淡化水成本降至每吨7.5元,较之前每吨至少节省3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园区内企业节约生产成本1.5亿元。
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同时也是缺水大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
向大海要水,是破解水困局的新选择,也是以“蓝色”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山东省海洋局局长王仁堂介绍,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3处,日产规模达86.7万吨,居全国前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海水淡化技术用于盐碱地生态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山东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在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智库中心主任贾永飞认为,未来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层次多渠道鼓励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推进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洋强省战略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刘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