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赟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暨主论坛最后一个嘉宾是《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他的演讲是线上的,屏幕里的他穿着粉色衬衫,背景里,书橱、窗户和窗外的绿色以及窗下的暖气片,置身这样的场景里,他就像坐在你对面和你聊天,“作为历史学者,我对变革的节奏和方式感到担忧。”
他认为,人类应该带着记忆前进。赫拉利说,当人工智能开始接管决策过程和构建叙事,我们必须守护人类记忆和讲述自身故事的能力。“如果把记忆托付给非人类智能,我们将一无所有。”
今天的夜话,就在笔者的记忆中前进。
“人工智能与所有以往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触及了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赫拉利看来,我们面临的人工智能危险,“不是一个坏人按一个坏按钮”,相反,危险在于我们周围悄然发生的无形过程。科幻小说让我们习惯于担忧“机器人叛乱”,但真正的危险更安静且更令人恐惧——决定权从我们可质询的人类,移交给看不见的算法。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这是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说的,“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当听了13日由蚂蚁开源与魔搭社区联合主办的见解论坛“AI 开源时代,构建全球生态与可持续增长”,对王坚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定义这个时代的开源?哪些领域和项目出局了?模型最终都要面对外面的世界,技术趋势下的项目故事仍在继续……
回到赫拉利的线上分享,他是以2025年一个普通早晨的场景来开启的:在世界某处的一座大城市清晨醒来,电网已经忙于平衡负荷,医院在为晨间查房做准备,公交和地铁正在重新安排车次,街道上的摄像头和仓库里的机械臂不会打招呼,但它们已经在做影响普通人一天的很多决定,“人工智能不仅是自动化工具,还是‘会行动的主体’,它们有能力自己做决定,有时甚至能自己创造出全新的想法。”
讲话的结尾,赫拉利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留给人类足够的时间来保存记忆,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感情,衡量进步,不在于技术的速度,而在于我们之间合作的力度和共情的深度”。
这让笔者想起,开幕式“破局与重构:大模型落地产业进行时”产业圆桌中,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从投资的视角分享了一些关键判断。在朱啸虎看来,衡量AI创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用户的留存情况,“进入AI时代,很多人都愿意尝鲜,但是用户有没有留存决定了公司后续的发展潜力。”
“更容易商业化的项目,它的技术可能不是那么‘性感’,看上去还比较无聊。”朱啸虎还提到,真正适合商业化的AI创业项目往往具有技术稳定的特点,这类产品技术难度不大,但商业化容易,因此备受期待。 朱啸虎强调,追求商业化时不必盲目跟随最新、最潮的技术,而应选择那些相对稳定、成熟的技术方向。
从《人类简史》到《智人之上》,历史学家、哲学家赫拉利的作品和观点一直备受关注:从人类社会的源头出发,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存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得到创始人、《文明之旅》主讲人罗振宇与赫拉利进行了一场对话,那场对话谈了书谈了AI。
赫拉利讲,“理解历史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当下、预见未来。在我看来,历史并非只是研究过去。我把历史看作是研究变化的学科。如果我们理解事物在过去如何演变,就能帮助洞察当下的变革,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变化的机制。”
如他所说,我们真正渴望的,不是短视频式的碎片信息轰炸,而是完整的世界全貌。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AI真的会发展出真实的情感。人类仍然是情感领域唯一的开拓者。试想,在疾病研究、原子物理、化学反应等其他领域,人工智能很快就会远超人类。二十年后,人类想在物理或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恐怕会难上加难。因为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将远胜于我们。但只要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情感和自我意识,那么人类在体验、感受、情感和关系领域就仍然保有优势。
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说不定十年后,从物理、化学到经济、文学,所有的诺贝尔奖都会颁给那些写书创作或宣布全新科学发现的AI。一切皆有可能。
记着赫拉利的话——世界在未来几年将迎来急剧变化,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培育灵活变通的头脑,让人们坚持学习,适应变化,即便到了40岁、50岁、60岁,也依然如此。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