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俚(黎)语
南昌方言溯源
解说“趵(bào)”
黎传绪
几年前,几个山东济南的朋友来到南昌。我们在一起聊天,海阔天空地漫聊,自然而然地就聊到了曾巩,因为曾巩既当过洪州(南昌)的知州、也当过齐州(济南)的知州,而且都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
济南的朋友遗憾地说道,可惜曾巩以江西方言命名了“趵突泉”,确实使“趵突泉”成为了“天下第一泉”。可是,今天的济南人却不知道“趵突”是什么意思。
听后我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冤枉了曾巩。从现在来看,‘趵突’是江西方言,但是在一千年以前,‘趵突’是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当时你们济南人也是这么说的。只是这个古代词汇你们没有传承下来而已。”
确实有些史书上都说“趵突泉”是曾巩命名的。例如:清代《济南府志》记载“趵突泉在城西,宋曾巩为齐州守,始名之”。清代《趵突泉志》评论:“曾公之命名,传神绝妙,千古不朽。”
其实,“趵突泉”的名称原本就是济南人叫出来的。只是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第一次把它写进了文章,从此“趵突泉”闻名天下。曾巩在熙宁四年至六年(1071-1073年)任齐州知州期间,撰写了《齐州二堂记》,文中明确提到:“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由此可以知道,“趵突”这一名称是当地的老百姓叫出来的。
“趵”字:以“足”为形符,以“豹”为声符。因此,“趵”字的本义一定和“足”有关。以“豹”为声符,但是因为字形构造的原因,所以省略一半,只取其一半“勺”,这在文字学上叫作“省声”。“豹”不仅表示读音,也表示意义,这在文字学上叫作“会意兼声”。
“趵”字的本义应该理解为:像豹一样跳跃。北宋的《集韻》对“趵”字解释:“音豹。跳躍也。”
《集韵・入声・沃韵》还进一步解释了“趵”字引申义:“趵,水涌也。”明确指出“趵”字也表示“水流汹涌而出”。
“突”表示“突如其来”、“狼奔豕突”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水流汹涌而出”的意思。因此,“趵”字和“突”字意义相近,“趵突”属于“同义合成词”。
自古以来济南被称为“泉城”,历史上早有“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说法。据现代勘察,济南城区及周边已探明的天然涌泉超过700处。这些天然涌泉绝大多数是“单点冒泡”、“细流渗出”,正如南宋杨万里的那一句诗“泉眼无声惜细流”。
“趵突泉”是最奇特的,极为罕见,泉眼处常年涌出三股水柱(古人称作“三股水”),历史上最大喷涌高度可达1米以上。明代的文坛领袖李攀龙是济南人,他对“趵突泉”作了形象描述:“泉三穴,趵然涌出,若雪涛数尺,声如雷。”清代傅泽洪的《行水金鉴》记载:“(济南府)泉眼数十,惟趵突为大,其水趵涌不息,可资灌溉。”
由此看来,“趵突泉”的命名是恰如其分、非常精准的。“趵突泉”的泉水像猎豹像野狼一样地汹涌而出。自宋代起,“趵突泉”成为济南的象征,明清时期更被列为“济南八景”之首。乾隆皇帝为之题写了“天下第一泉”。
“趵”字在现在的普通话里根本不存在了(只保留在“趵突泉”名称之中),在北方方言里也早已消失了,但是在南昌话里还活着。南昌人现在还在说:泉水是从地底下“趵”出来的、是从石缝里“趵”出来的、是从山崖边“趵”出来的。地下的、墙里的自来水管破裂了,水从地下“趵(bao)”出来、从墙里“趵”出来。每年三月四月期间的“回南天”,空气潮湿,在地面、墙上会凝结水珠,南昌人会说“地上趵水”“墙上趵水”。
汉语中词汇意义的发展有个基本规律:从本义产生引申义,再由引申义不断产生新的引申义。“趵”字就是如此,从本义“像豹一样跳跃”产生引申义“水流汹涌而出”,再产生新的引申义:“长出来”、“冒出来”。
有一首南昌方言的小诗《春天来了》:荒野上嫩绿的小草“趵(bao)”出来了,柳树上嫩绿的小芽“趵”出来了,古道边枯藤缠绕的老树也“趵”出了新叶。在一阵一阵的春风里,小小的花骨朵在枝条上“趵”出来了,在一场一场的春雨后,尖尖的春笋从地里“趵”出来了。春风浩荡、春意盎然,大自然“趵”出了勃勃生机。
南昌人说“趵”字,除了说树木花草之外,也常常和人体有关。例如:婴儿的口腔里长出了牙齿,南昌人说“牙齿趵出来了”;人们的头上长出了疖子,南昌人说“疖子趵出来了”,脸上长出了红疱(bao),南昌人说“火气趵出来了”。
图一、二、趵突泉
(黎传绪微信公众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